新型物聯網技術在遠程醫療監護的應用
隨著遠程醫療技術的進步,高精尖傳感器已經能夠實現在患者的體域網(body-area)范圍內實現有效同信,遠程醫療監護的重點也逐步從改善生活方式轉變為及時提供救命信息、交流醫療方案。
遠程醫療監護,主要是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以患者為中心,基于危急重病患的遠程會診和持續監護服務體系。遠程醫療監護技術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減少患者進醫院和診所的次數。
實際應用上,小區居民的有關健康信息可通過無線和視頻方式傳送到后方,建立個人醫療檔案,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質量;允許醫生進行虛擬會診,為基層醫院提供大醫院大專家的智力支持,將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醫療機構延伸;構建臨床案例的遠程繼續教育服務體系等,提升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繼續教育質量。
1、RFID助老人獨立生活的應用
阿得雷德大學計算機科學家正在領導一個項目開發新的RFID傳感器系統,說明老年人保持獨立生活和安全看護。研究人員采用RFID和傳感器技術,自動識別和監測人的活動;能夠確定個人的正常例行維護,并在危險來臨時,及時地提供幫助,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該系統的投入成本較低,不存在隱私問題和密集的監測監控,被監控對象(老年人)也無須另外穿戴物品。
2、智能輪椅的應用
智能輪椅的任務是安全、便捷地把用戶送到目的地,完成既定任務。在運動過程中,輪椅既需要接受用戶的指令,又需結合環境信息啟動自身避障、導航等功能模塊,與移動機器人不同的是,在使用過程中,輪椅與用戶成為一個協同工作的系統。
在運動過程中,輪椅既需要接受用戶的指令,又需結合環境信息啟動自身避障、導航等功能模塊,與移動機器人不同的是,在使用過程中,輪椅與用戶成為一個協同工作的系統。這就要求在設計之初就把人這個因素納入考慮之中,所以,安全、舒適和容易操作應成為智能輪椅設計中最重要的因素;使用者身體能力的差異決定了智能輪椅需被設計為一個功能多元化,能滿足多種層次需要的電子系統,而模塊化最能體現系統多功能化的特征,每個用戶都能根據其自身殘障類型和程度選擇適當的模塊集成,且設計者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增添功能模塊,很方便地對輪椅功能進行改進。
智能輪椅的總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子功能:環境感知及導航功能、控制功能、驅動功能和人機交互功能。通過對智能輪椅的功能分析和模塊劃分,再結合具體的研究內容和期望控制目標,本系統主要由傳感器模塊、驅動控制模塊和人機交互模塊3部分組成。其中傳感器模塊主要有內部狀態感知和外部環境感知兩部分構成,通過姿態傳感器確定輪椅自身的位姿信息;通過編碼器的位移速度和距離獲得自定位信息;視覺、超聲波和接近開關主要負責持續獲得周圍環境和障礙物的距離信息。驅動控制模塊我們采用后輪驅動的方式,每一個后輪配置一個電動機,在控制器的操作下實現電動輪椅的前進、后退和轉向。人機交互接口由操作桿和個人計算機接口數據輸入兩種方式,實現基本的人機交互功能。
3、移動醫療
通過監測體溫、心跳等一些生命體征,為每個客戶建立一個包括該人體重、膽固醇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等信息的身體狀況,實時分析人體健康狀況,并將生理指針資料回饋到小區、護理人或相關醫療單位,及時為客戶提供飲食調整、醫療保健方面的建議,也可以為醫院、研究院提供科研資料。
4、RFID腕帶的應用
在不久的將來,手機將變成每個人的私人醫生。
每個人生病都想找專家看,但是專家很少,怎么能服務所有的人呢?可是在未來這將變成現實。專家最重要的是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是根據病人生病所得的資料指針累積而來的,如果能夠把一個專家經驗的數據庫積累起來,當這個數據庫的參數足夠豐富的時候,只要病人把自己生病的參數指針輸入進來,數據庫就會自動給病人看病,而這個數據庫最終就是“機器人專家”。
這些生澀的數據庫可能很多市民都不明白,但是舉例說明,如果一個專家專門看癌癥,那么只要收集足夠多的這個專家的治療方案,這些治療方案再結合病人的病理指標,也就建立了一個專家的數據庫模型,例如當有一萬個白血病人的數據庫指針被收集,那么這個數據庫就有一萬種對于白血病治療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白血病人,只要把各項化驗參數輸入這個數據庫中,數據庫就會自動根據以往的專家經驗從而產生治療方案,而這個治療方案就是這個專家的日常治療經驗。這樣的數據庫最終將變成軟件內置到手機里,一旦生病,手機中的軟件將自動治療,而如果遇到無法判斷的情況后,專家將親自出馬通過互聯網對病人進行治療。屆時每個市民的手機都會是一個“機器私人醫生”。
5、GPS定位心臟病人的應用
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健康數據庫。一位心臟病人,如果建立了數字健康檔案,一旦心率出現異常甚至高危,數據會立即傳回我們的系統,通過GPS定位,我們可以幫助病人立即撥打120,聯系最近的醫院進行救助。
這是一個簡單的物聯網應用,但是以后每個市民的家中都會有一個體檢設備,市民只要把手掌放到這個設備上,然后設備就會采集血壓,心跳,脈搏,體溫等多種因素,而未來甚至一些簡單的化驗也能在設備上完成,這些數據采集以后將自動傳遞到醫院的數據中心,一旦出現情況,醫生會提示入院進一步檢查,或者就近采取救治措施。如果有需要,以后人們的體檢可能是每天進行。
6、看病只要“一卡、一腕帶”
每次進入地鐵人們都覺得非常輕松,刷下卡就什么都解決了。在健康物聯網中,看病也像坐地鐵一樣,只要一張卡就全部解決了。
在醫療過程中,患者以身份證作為惟一的合法身份證明在特定的自動辦卡機(讀寫器)上進行掃描,并存入一定數量的備用金,幾秒鐘自動辦卡機就會生成一張“RFID就診卡”(也可使用由專用的醫???,完成掛號。患者持卡可直接到任何一個科室就診,系統自動將該患者信息傳輸到相應科室醫生的工作站上,在診療過程中,醫生開具的檢查、用藥、治療信息都將傳輸到相應的部門,患者只要持“RFID就診卡”在相關部門的讀寫器上掃描一下就可進行檢查、取藥、治療了,不再需要因劃價、交費而往返奔波。就診結束后,可持卡到收費處打印發票和費用清單。
另外與“RFID就診卡”對應的是住院使用的“RFID腕帶”,其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掛號時間、就診時間、診斷時間、檢查時間、費用情況等信息?;颊呱矸菪畔⒌墨@取無須手工輸入,而且資料可以加密,確保了患者身份信息的惟一來源,避免手工輸入可能產生的錯誤,同時加密維護了數據的安全性。此外,腕帶還有定位功能,佩戴腕帶的人再也不能偷偷溜出醫院了。
當有人強制拆除“RFID腕帶”或患者超出醫院規定的范圍時,系統會進行報警;佩戴帶有監控生命體征(呼吸、心跳、血壓、脈搏)的并設定“危急值”的“RFID腕帶”,可24小時監控生命體征變化,當達到“危急值”時系統會立即自動報警,從而使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進行干預。而在醫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的諸如檢驗、攝片、手術、給藥等工作,均可以通過“RFID腕帶”確認患者的信息,并記錄各項工作的起始時間,確保各級各類醫護及檢查人員執行醫囑到位,不發生錯誤,從而對整個診療過程實施全程質量控制。
患者可通過“RFID腕帶”在指定的讀寫器上隨時查閱醫療費用的發生情況,并可自行打印費用結果,以及醫保政策、規章制度、護理指導、醫療方案、藥品信息等內容,從而提高患者獲取醫療信息的容易度和滿意度。
熱門資訊
-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
- 互聯網+醫療,讓就醫更智能。
- 火熱的AI+醫療背后,企業如何盈利?
- “互聯網+醫療”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
-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
- 健康一體機,更好的服務于百姓。
-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
-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
-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
-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
-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
-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
-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
-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
-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
-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